发布日期:2024-09-09 07:01 点击次数:165
民国时期女作家萧红的一段文字,为我们揭开了鲁迅家宴的神秘面纱。每当萧红与萧军造访鲁迅在上海的寓所,餐桌上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佳肴。萧红回忆,每道菜都是用大碗装着,起码四五碗,多的时候七八碗都不在话下。这样的丰盛程度,即便是放在今天,也让很多家庭望尘莫及。
不少人好奇,鲁迅一日三餐到底吃啥?竟然有人说,即便是现在,很多家庭也达不到他吃饭的水准。这不仅让人对鲁迅的生活品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更让人对那个时代的饮食文化充满了遐想。
鲁迅,个头不高,约1.6米,脸庞清瘦,留着一抹八字须,总是穿着深色长袍和布鞋。这样的装扮,给人一种生活简朴、不重仪表的印象。然而,正是这位看似平凡的人物,在文学的殿堂里,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。
1906年,25岁的鲁迅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,做起了翻译工作,月薪20大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才华逐渐得到了认可,收入也逐年增长。到了1918年,当他发表那篇震撼人心的《狂人日记》时,月薪已经接近300大洋。而在1919年,他更是4000多大洋全款在京城购置了一座四合院,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。
进入20世纪20年代,鲁迅稳坐文坛头把交椅,月收入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0大洋。这样的收入,远超当时的普通工人和记者,他也被看作是作家中的富豪。然而,鲁迅对于穿戴并不讲究,他更重视的是“把钱花在刀刃上”。他将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了事业之中,对于生活,他从不苛求,只求能够满足基本的需求。
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,他还是一位地道的吃货。在他的许多文章中,都谈到了美食,如《祝福》、《社戏》等。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,他对吃更是讲究到了极致。他的伙食之好,是多数人无法达到的生活水准。
走进现如今的“上海鲁迅纪念馆”,一件与众不同的展品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。那就是由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亲自记录的《鲁迅家用食谱》。没错,就像鲁迅喜欢写日记一样,许广平则有着记录每天食谱的独特习惯。
展出的这段食谱,详细记录了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这段时间鲁迅家的饮食情况。多数游客看后都直呼不敢相信,因为鲁迅先生的伙食实在是太好了!就连当初研究鲁迅的十多位学者看后,都纷纷惊呼:这怎么可能!
许广平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鲁迅的饮食情况。从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,鲁迅的三餐都极为丰富,包括各种菜肴和以绍帮菜、海派菜、广帮菜为主的菜系。早餐就是三菜一汤,两荤一素,而午晚餐则更加丰富,且一个月都不重复。
以1927年11月14日的食谱为例,当天鲁迅家上午吃的是蒸沙鱼、洋薯腊肉和菠菜,下午则是洋葱炒蛋、扁豆炒肉和菠菜。单从这一天来看,鲁迅先生似乎对菠菜情有独钟,颇有“大力水手”的风范。这样的饮食水平,无疑颠覆了我们对于鲁迅先生生活简朴的传统印象。原来,文豪也有着自己的“吃货”日常!
当鲁迅移居上海后,他的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变化。在上海,他的饮食都是由大饭店定做的,享受着“高级定制外卖”。这样的选择,既是因为心疼许广平,也是因为他刚搬到上海还未安定下来,再加上当时上海流行“包饭”。这7个月里,他每月在吃饭上的花费就近30元。普通人家如果这么吃,早就破产了。许广平记录菜谱,可能也是为了结账方便。
鲁迅的工资虽然高,但他的花销也大。除了固定的房租、买书等开销外,他还经常资助文学青年,在吃上更是不计成本。萧红、萧军都曾回忆过鲁迅家的饮食之丰富,荤菜都是用大碗装的,多的时候能有七八碗,而素菜则更多。许广平还为鲁迅请来了北方大厨做面条,以满足他对美食的热爱。
1927年至1936年,这十年是鲁迅一生中吃得最好、生活最幸福的时光。他的创作力和社会影响力都达到了顶峰。他最爱的三道家常菜分别是清新爽口的素炒豌豆苗、风味独特的笋炒咸菜,以及鲜美可口的黄花鱼。尤其是那黄花鱼,简直是鲁迅晚年餐桌上的常客,贯穿了他晚年的美好生活。
在北京时,他就经常下馆子,常去的就有广和居等65家名餐馆。而他对烟、酒、茶、咖啡的偏爱,更是展现了他生活中的另一面。他爱喝绍兴花雕,抽烟、喝咖啡提神,喝茶则是为了捍卫“国饮”的尊严。
鲁迅的一生,是奋斗的一生,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生。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,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敬仰。而他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,更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。他告诉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,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生活的美好。这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。